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是目前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有研究表明,成人白内障术后2年内,有20%~30%的患者因后发性白内障而再度失明[1],5年内有43%因后发性白内障而再次手术[2]。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可能是形成后发障的主要原因。
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时由于注吸皮质、植人人工晶体等机械性操作,造成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即发生损伤修复过程,合成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体内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既可单独发挥作用,又可互相影响形成细胞因子网络,从而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表皮生长因子(EGF)最初是由Cohen等于1960年从小鼠颌下腺纯化神经生长因子时发现的。分子质量为6045u,由53个氨基酸组成。在继发性白内障、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超声乳化术后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体眼的房水中均测出有EGF的存在[7]。EGF作为一种作用广泛的内皮细胞刺激素,同时又是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发生移行、增殖的刺激剂。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就是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向后囊膜移行,并与沉积在后囊膜上的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后而粘附其上生长所致的结果。表皮生长因子是促进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重要因子,研究EGF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和粘附特性的影响,对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后发性白内障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及粘附的影响。
方法: 于20%FBS的DMEM培养液,5%CO2,95%空气,湿度90%的条件下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至细胞70-80%融合后,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处理。之后分别用细胞划痕实验、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
胞移行距离、tubulin、β-catenin、E-cadherin、vinculin的表达情况;最后在加入PI3K抑制剂wortmannin作用下再检测相关指标。
结果: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20ng/mlEGF作用下,其移行距离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48h达到高峰;在不同浓度EGF作用48h后,其移行距离随着EGF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0ng/ml时达到高峰;20ng/mlEGF
作用不同时间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微管聚集重排,细胞变形,伸出伪足;在20ng/mlEGF作用下,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在2小时达到高峰;不同浓度EGF作用2小时后,
β-catenin 蛋白表达水平随着EGF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在10ng/mlEGF作用下达到值;在20ng/mlEGF作用不同时间后,随着时间的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粘着斑蛋白vinculin的表达也增加;EGF
作用后细胞移行距离增加,各项蛋白表达增加;加入PI3K抑制剂后移行距离及各项蛋白表达增加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结论: 1.在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微管聚集重排,细胞变形,伸出伪足;EGF对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促进其移行的作用; 2.表皮生长因子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促进细胞粘附相关分子β-catenin、E-cadherin及粘着斑蛋白vinculin的表达; 3.表皮生长因子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
移行和粘附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的,PI3K抑制剂wortmannin能部分抑制EGF的作用。
作者 | 陶津华(上海爱尔眼科医院) |
---|---|
学科专业 | 眼科学 |
授予学位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