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角度:什么是近视手术?
鲁迅先生曾经称赞:“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这句话无外乎说明了两个道理,人们对于新生事物了解之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但是,内心又有着无限的渴望。由此在看到吃了螃蟹的人之后,才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论是几千年前吃螃蟹的人,还是当今的近视手术,人们对待的态度如出一辙。
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电焊工人眼睛的意外伤害,引发了眼科学者们对近视手术的系统研究。于是产生了早期代RK手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在70年代中后期,前苏联眼科学者首先开始应用它来矫正近视。RK手术的原理就是在角膜表面周边切出若干条切口,使眼表组织张力减低,从而使角膜中央部分相对变平,焦点后移,与视网膜位置产生新的适应,从而使近视得到了矫正。80年代末期,在实验阶段的RK手术,却在国内掀起了手术矫正近视的波高潮,甚至有诸多俄罗斯专家到内地来“走穴”。但是!这毕竟是个不成熟的实验阶段的手术方式,适应症范围很小,问题很大。使得人们对这只刚尝到鲜美的“螃蟹”,望而却步了,其实这正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医疗常识,导致人们产生了盲从的心理,使人们误以为RK手术是只鲜美的“螃蟹”,但究其本身,不过是只“河豚”罢了。
90年代末期,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趋于完善,LASIK手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和LASEK(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手术横空出世。由于其本身可以避免和减少一些并发症,且术后恢复快、无明显不适。所以,在当时运用广泛,特别是前者(LASIK),是当时开展最多、最广泛的手术方式。90年代初就获得了美国FDA认证,允许在临床普及应用。但由于一些医疗机构的夸张宣传,使得很多的患者走入了“准分子激光手术满意率100%”的误区,可以使视力提高到极点。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医疗资质参差不齐,在LASIK手术过程中由于需要用板层刀来制造角膜瓣,导致部分金属碎屑残留,增大了患者感染几率。
众所周知,冠脉搭桥术(俗称心脏搭桥手术)的问世,可谓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但这一手术仅用了14年的学术研究,就投入了临床使用并沿用至今。近视手术的发展,已经有了近30年的历程,到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的“无刀”飞秒激光手术时代。在角膜瓣的制作上,彻底摆脱了LASIK手术角膜制瓣不均匀、无法因人制宜量身定做个性化手术的束缚。飞秒激光是人类近视手术发展的里程碑,它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1飞秒是1/1000万亿秒),是人类目前在实验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短脉冲,它能聚焦到比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空间区域内进行精细加工。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呈“地下井盖”形嵌入结合,复位轻松结合紧密,不易发生错位,大大提高了术后的安全性,实现了眼科医生为每个人创造完美视力的愿望,使手术成了一次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完美享受。
各界声音:我们为什么选择近视手术?
那么到底我们为什么选择近视手术?一方面,对于18-20岁的孩子来说,家长给了我们答案:“残酷的竞争,形象至关重要,不带眼镜人显得生动、精神、有张力!”“家里就这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带着眼镜走进美丽的大学校园”“孩子好容易考了军校,不该让他遗憾啊……”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语,无不渗透出家长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了给孩子的人生一个完美的起步,为了成就孩子的梦想。大多数的家长们,都选择近视手术为孩子摘掉沉重的眼镜,奠定一个轻松的起点。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20-40岁的人群,他们有的是成功的OL,有的已经在自己的事业上小有成就,还有的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向往,他们对自己的视觉质量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无论驾车外出还是OL的彩妆太阳镜,小到美观,大到安全,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眼健康乃至视觉质量的重要性。
在美国,激光矫正近视已经通过FDA认证。一份来自《美国今日》报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到如今,每年都有一百万左右的美国人通过飞秒激光手术来提高自己的视力。绝大部分患者表示,自己的术后视力比术前所能想像的,看的更远、更清晰。在日韩,90%的近视人群选择飞秒近视手术摘掉眼镜。更多的高薪白领、社会精英人,理性的选择了飞秒近视手术。在中国,
文章来源:http://www.eye024.com/jinshi/lunwen/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