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家长分享自己“从自责到泪目”的故事,说平时发现孩子总抬眉毛看人,一只眼睛像没睡醒的小熊猫。
刚开始她不了解也没特别重视,后来去医院才发现这是上睑下垂,已经属于重度了。好在及时处理,不然不仅会影响孩子视力,还会影响儿童心理。
评论区有不少过来人家长感同身受,也有不明真相的人充满疑惑“这眼睛不正常?”,还有人以为是家长把眼睛P得那么小,以产生更强烈的对比。
可见,很多人对上睑下垂这个问题非常陌生,所以,今天就来聊一聊。
孩子上睑下垂有什么表现?怎么判断? 眼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眼皮”。 辽宁爱尔眼科医院整形眼眶科范瑞主任介绍,上睑下垂是指各种原因(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导致眼睑无法抬高,从而遮挡眼球、影响外观和视力发育的情况。 家长可通过以下表现初步识别:
1. 眼皮低垂 上眼皮明显下垂,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尤其在孩子向上看时更明显。 2. 异常姿势 孩子频繁仰头、抬眉或用手指撑开眼皮看东西,长期可能形成抬头纹或颈椎问题。 3. 视力问题 严重上睑下垂可能影响视力发育,导致散光、近视、弱视等视力问题。 家庭初步判断方法:
1. 观察眼睑位置 让孩子自然平视前方,正常上眼皮应遮盖角膜(即“黑眼珠”)上方约1-2毫米。若遮盖范围超过2毫米,需警惕上睑下垂。
2. 动态观察 孩子疲劳时(如傍晚)或生病后,下垂可能更明显。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初步怀疑异常时,应尽快到眼科进行专业检查,确定是否有上睑下垂和视力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上睑下垂?有危害吗? 范瑞主任表示,上睑下垂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因素。 咱们拉高眼皮的肌肉主要是提上睑肌,由于先天的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或者控制这条肌肉的动眼神经的异常,都可能导致提上睑肌力量弱,导致眼皮无法抬高。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下垂的最主要类型。 另外还有后天性因素,如 外伤(如眼部撞击)、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脑部肿瘤等)。 上睑下垂的潜在危害是明确的,最主要包括三方面: 1. 影响视力 6岁之前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比较严重的先天性上睑下垂,眼皮遮挡眼球的瞳孔区,阻碍光线进入眼睛,影响视觉发育,导致散光、近视、弱视等视力问题。 2. 影响颈椎和体态 长期仰头视物可能引发颈部肌肉紧张或脊柱侧弯。 3. 影响心理 外观异常可能使孩子自卑,影响社交和学习。 上睑下垂什么时候处理最好? 多数医生建议在学龄前(3-6岁之间)进行手术矫正,这是“黄金治疗期”,主要是考虑到: 1. 孩子小于3岁 幼儿提上睑肌、眼睑可能尚未发育完全,并且术后护理困难(如揉眼、哭闹)。 2. 孩子大于6岁 若已形成弱视,即使手术矫正了下垂、恢复了外观,视力恢复也可能受限。并且入学后下垂会严重影响小朋友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另外,有些特殊情况需提前干预。比如重度下垂(完全遮盖瞳孔),出生后即可使用眼睑贴临时提拉眼球,尽量减少弱视发生的可能。 先天性上睑下垂必须手术吗?怎么做? 手术是先天性上睑下垂唯一的治疗方法。范瑞主任强调,手术目的是通过利用各种肌肉的力量提高眼皮,改善外观、避免眼皮遮挡视线。 那手术怎么做,有什么风险?术后如何护理呢? 手术方式 根据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提上睑肌力量的评估结果个性化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1. 提上睑肌缩短术 适用:提上睑肌肌力良好者。 原理:缩短提上睑肌,增强其提拉力量。 2. 额肌悬吊术 适用:提上睑肌肌力差的中、重度下垂。 原理:借助额肌的力量,帮助眼睑抬高。 手术效果如何?
手术能够拉高眼皮,使小朋友平视时外观明显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并不能完美解决双眼的差异,在闭眼(眼睛无法完全闭上)、往下看的时候(上睑迟滞),下垂眼还是和正常眼会有轻微差异,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和上睑迟滞。 手术风险
1. 双眼不对称 手术能够改善外观,但完全达到双眼一模一样是非常困难的,手术眼可能稍高或者稍低于另一只眼睛。 2. 复发 上睑下垂手术有一定的复发率,大约在10%左右,轻微的复发可以年龄长大一些之后再调整;少数严重的复发可以间隔半年以上再次手术。 3. 暴露性角膜炎 由于做完下垂手术后眼睛无法完全闭上,眼球容易干燥,如果护理的不好,角膜因为长期暴露、干燥而发炎,即暴露性角膜炎。因此,术后需要按医生的要求,按时滴眼药水、涂眼药膏保护眼睛。 术后护理要点
1. 伤口保护 术后1周内避免伤口沾水,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1周后拆线。 2. 药物使用 遵医嘱滴抗生素眼药水,睡前涂眼膏预防角膜干燥。
3. 生活习惯 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防伤口裂开)。 4. 定期复查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并且要监测视力情况,配合视力康复训练。 范瑞主任提醒大家,上睑下垂不仅影响外观,更可能威胁视力发育。家长需尽早发现异常,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干预时机。 手术技术成熟,多数孩子术后可恢复正常眼睑功能和外观,但术后护理和长期随访同样关键。 注:本文参考《儿童眼病诊疗指南》及美国眼科学会建议,具体方案以临床医生评估为准。